Search


《千祈唔好搞狂舞派對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4年11月26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千祈唔好搞狂舞派對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4年11月26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所及》專欄

剛去了一間中學,出席了一個有關創意的分享會。分享會前社工問其中一個學生:「到底現在僱主一般對八九十後的工作態度有咩睇法呢?」他答道:「冇責任心、成日吞Pop、Hea」……
與其說這是「一般睇法」,倒不如說這是一個「刻板印象」,我就遇過很多很努力為自己目標奮鬥的八九十後和工作態度Hea到不能的六七十後。用年代去把人劃分,最好還是封存在社會學、人類學等等的學術研究之內。在職場、在現實生活裏,這不是睇法,這是歧視。
但是對年輕人的「刻板印象」又何止於此呢?有傳政府內有人倡議在各社區舉辦舞會,「讓年輕人宣洩精力,結識異性,便不會出來搗亂。」我先不要探討哪一位天才想到用「舞會」來一次過解決「窮富不均」、「買樓困難」、「向上流動不能」,以至「追求民主政制」等一連串難題;只說竟然有人籠統地將問題簡化為「年輕人精力過剩」,所以「搗亂」,而一概拒絕和我等年輕人討論訴求,這不是歧視,這是侮辱。
分享會中,我問:邊個鍾意跳舞?對不起呀高官,在座二百人中只有三兩人舉手。並不是人人都想跳舞的。我相信他們各有不同目標、追求,百花齊放,在座有同學舉手告訴我喜歡「腐文化」、喜歡「寫新詩」;還有更多大路、偏門、你想像不到的興趣和愛好,他們的精力和創意,不是一個舞會可以給宣洩掉的。
如果真的有心要讓年輕人「宣洩精力」,不讓年輕人「搗亂」,我衷心建議:不用大擲金錢給乜乜物物機構舉辦什麼歌唱比賽、舞會、興趣班了,只需將我們已經少得可憐的公共空間,不要再起乜乜物物的地標或旅遊景點,只需要用來開放給香港人自由活動,讓年輕人可以做做自己喜愛的事,街頭音樂藝術又好、手作市場又好、同人誌又好、齋坐吹水野餐都好。不要再用各種莫名奇妙的理由,阻止開放大氣電波,開放數碼頻譜,讓年輕人有多幾個渠道公開表演,公開自己的影音作品,公開宣揚自己的興趣、嗜好,甚至營運自己的媒體。開放一「虛」一「實」兩大空間,莫講話精力,無窮無盡的文化創意也可能意外地給宣洩了出來,再不用日吹夜吹鼓勵創作、推動創意產業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